故现在一定要让全国普通民众和领导层都要认识到,不能再把税收增长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政绩来考核了。
儒家思想给了我们诚实、勤劳、忠贞、尊重长辈,以及崇尚学习和学问的道德品质。总统基于军事实力频繁易主,国会议员也随之换为支持总统的新成员。
明代最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,最近孟席斯题为《1421年:中国发现世界》的书中(2003年)就谈到这段历史。一些历史学家解释说,根据中国科举制度,有很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人都是政府官员而非发明家。正如孔子所说: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我们也可以用我们的所学来享乐,并改善我们的经济福祉。从此,现代化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目标,民族主义成为一股强大力量,影响着中国政府的行为和中国人的心态。实用主义有助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。
(这本书有不可靠的地方。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享受。至于说经济适用房是剥夺了现今纳税人的利益,那就请先弄清楚国发[1998]23号文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后,再来下结论吧。
不用奇怪,这是必然要发生的。但我们知道了,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推行类似经济适用房的举措,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,政府都用了很多非市场化的办法帮助城市居民解决住房问题——这就是政治。英国美国都不敢轻慢住房问题。2000年,上海15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套数占新建商品住宅销售比重的12%,2003年增加到占25%。
2003年以后,看不到权威部门统计数据,不能妄说。譬如购买25万美元以内的住宅,首付款只需支付3%。
他们可以不把港人的民心民意当回事——这也是政治。维修要提供方便,这样就可以鼓励大家买住房,让大家安心地购置一点财产,并警告千万别把我们强调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、为老百姓解决切身利益的问题简单化为房地产热。不过,话音刚落,该地产公司就大肆向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军了,是该公司对中国市场判断失误?不。1961年,民主党卷土重来,肯尼迪提出由私人机构兴建并出租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设想,肯尼迪遇刺后,接替肯尼迪的约翰逊制定《住房与城市发展法》、援建低租金公共住宅,制定《示范城市与都市区再发展法》、集中改善贫民区居住环境……反正,民主、共和两党每当大选获胜,都在住房问题上有所动作,有些甚至是大动作,譬如凡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的的机构,其房价收入税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减免,而美国政府每年为此提供30亿美元财政补贴。
但到2007年,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只占住宅销售总面积的5%,竣工套数占住宅竣工总套数的8%那是香港土地制度造的孽——说起来也是政治问题。这使得新加坡居民大多居住在国有地上。在上海,经济适用房曾经分为安居房和平价住宅,前者主要解决1994年底统计的全市人均4平方米以下的7.46万住房困难户,后者为配合危棚简屋密集地区的改造,1995年~ 1999年,上海经济适用房占竣工住宅的比重依次是:14%、5%、5.5%、4.8%、7.4% ,竣工面积总共344.5万平方米,占同期竣工住宅面积的6.7%。
他们没有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顾忌,只有在利益驱使下的为所欲为的胆魄。其他高收入的家庭购买、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,这是在谈住房供应政策吗?当然是。
或者,所有权属于你的土地,你租给了别人,却被别人当抵押物了。选择,是自己做选择,而不是让人家代自己做选择。
譬如购买25万美元以内的住宅,首付款只需支付3%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需要进步,需要文明 ,就应该从让消费者有选择消费的余地做起。但有一点必须多费点口舌:国发[1998]23号文件中指的经济适用房,不是指解困房,是指房价适合中低收入者消费的房,而中低收入者,占城市居民户中绝大多数。1953年,换成共和党上台,艾森豪威尔刚即任就制定《住宅建设法》,推行重建城市计划。2000年,上海15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套数占新建商品住宅销售比重的12%,2003年增加到占25%。是的,政策是可以变的,中国的政策更是多变。
1996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重创——1998年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117亿元人民币,要知道,从1978年以来,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从未出现过负增长, 1990年以后更是每年都要比上年增加几千亿人民币(除了96年增加684亿人民币)。1961年,民主党卷土重来,肯尼迪提出由私人机构兴建并出租低收入家庭住房的设想,肯尼迪遇刺后,接替肯尼迪的约翰逊制定《住房与城市发展法》、援建低租金公共住宅,制定《示范城市与都市区再发展法》、集中改善贫民区居住环境……反正,民主、共和两党每当大选获胜,都在住房问题上有所动作,有些甚至是大动作,譬如凡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的的机构,其房价收入税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减免,而美国政府每年为此提供30亿美元财政补贴。
于是,精于法律的港英政府就提供了有利于炒卖地产者、为炒卖地产者提供 炒卖权的制度保障。但中国城市居民没有这样的自由——他们不可能选择自己需要的房子。
……我们有理由认为房价对于绝大多数购房者已属偏高。新加坡还实行了分级提供公有住宅补贴制度,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水平。
也许,当时香港的大房地产企业睹得比内地人更清楚。只是英国殖民政府是不会在乎港人的感受的。港英政府时期的土地制度,就是这么回事。这个文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房改文件,文件固然部分体现了当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先生1997年1月4日《在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》的精神,更是让全体城镇居民为国家挑重担的一纸通知。
这个经济学上的选择问题非常重要,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个人行为,个人行为就是个人作选择的行为。新加坡先是用非商品交易的行政行为进行土地收购,到90年代前期,全国54%是国有地,27%是公有土地由国家租给国家机关使用,少量土地租给民间。
上述种种因素,给国务院领导带来了沉重压力,国务院领导迫切需要居民解开钱袋子,用花钱行为为国家挑担,这才导致了住房改革的步子加快,住房实物分配叫停。住房商品化开始了,照市场经济的理,他们应该有选择了——因为没有选择,就没有市场,不提供选择自由的市场,就不是真正的市场。
新加坡是世界上住房拥有率最高的国家之一,也是居民住房条件最好的国家之一。23号文件在发扁担1998年7月,国发[1998]23号文件《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》出台。
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与这一初衷大相径庭。在英国,住房问题从来都是两党竞争的重要议题,为打败工党,保守党曾经把住房问题列为仅次于国防的第二大问题。不过,话音刚落,该地产公司就大肆向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军了,是该公司对中国市场判断失误?不。所谓经济适用房,也是政府给定的选择,而不是需要房子的普通人自己的选择。
购买4居室以下住宅,可获最高额度为10.7万美元的抵押贷款,贷款期限可长达30年……经过这样的努力,美国的私有住宅才从1940年的不到40%,发展到1995年的65%。结果如何?反正大家有目共睹。
是那些能从住房商品化中的得益者,将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国发[1998]23号文件精神篡改成所有的人都去买商品房。这是什么制度?作个通俗解释:所有权属于你的土地,你租给了别人,别人又转租出去收租金。
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地区,没有将居民住房问题解决好的,香港是一例。这个选择消费的余地,看来需要消费者自己去争得了——记住,所有的公民利益,都通过争取得来。
© 1996 - 2019 胶柱鼓瑟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纬西路